餐桌上的歷史
端午節(jié),餐桌除了吃粽子,歷史有些地方還會煮上幾個雞蛋、餐桌幾頭蒜。歷史
為何要煮蒜?追溯起來,餐桌這應是歷史為了辟邪。
圖源 :視覺中國
端午節(jié)是五月初五,自先秦形成之日起,歷史這一天便被認為是餐桌毒月毒日,“辟邪驅鬼”成為最重要的歷史節(jié)日內容。
那么,餐桌如何辟邪驅鬼?
從先秦到現(xiàn)在,歷史在漫長的餐桌歷史中,人們學會用多種手段來辟邪:蓄蘭沐浴,歷史貼五毒符,餐桌掛鐘馗像、蒲劍、蓬鞭、艾草。至南宋之后,蒜漸有辟邪之功。南宋學者羅愿著《爾雅翼》:“今北人以大蒜等涂體,愛其芳氣,又以護寒,且生啖之。南人所不習,效之者無不目腫?!庇袑W者認為,或許“以大蒜等涂體”的習俗正是連年戰(zhàn)亂之中的某種辟邪行為。
明代以后,蒜的這一功用更為明確。明人《本草綱目》記載大蒜能“去寒濕,辟邪惡”;清人《本草便讀》也說,大蒜“能破積以散寒,可辟邪而殺鬼”。清人《清嘉錄》也有類似記載,人們在端午這一天會將桃梗、蒜頭懸在床戶,吳地還會佩戴獨囊網(wǎng)蒜。
蒜的辟邪之功不光流布于國內,在國外同樣流行。中世紀,歐洲人相信大蒜可以對抗惡魔,常把大蒜掛在窗口,驅逐女巫和吸血鬼,直到現(xiàn)在,很多民居仍習慣懸掛大蒜于門戶。
中外地異,為何大蒜同有“辟邪”功效?《中國食辣史》作者曹雨認為,這或與人類早期定居生活的方式有關。先民所居,空氣污濁潮濕、光線陰暗,“先民很可能為了改善室內的氣味,驅趕蚊蟲,而把一些具有強烈氣味的植物懸掛在室內和門口。久而久之,這種行為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意義,從而成為一種文化習慣”。從這一點去解釋端午節(jié)門前懸掛艾草、蒲草,也是說得通的。至于大蒜,與艾草、蒲草一樣,具有獨特的氣味,或是出于同樣的文化心理,認為懸掛它于門戶,即可辟邪驅鬼。
不過,習俗隨著時間遷延而有所變化,古時候的掛蒜、佩蒜,到現(xiàn)在變成了煮蒜、吃蒜。蒜,在有些地區(qū)已成為端午節(jié)日特色飲食,辟邪驅鬼的意義反而很少見人提起。臧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