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江西 > 如何科學控制流入黃河的泥沙量?看治沙新技術 正文

如何科學控制流入黃河的泥沙量?看治沙新技術

來源:千龍網(wǎng)   作者:遼寧   時間:2025-03-15 19:39:54


“三北”工程,何科河是學控新技指在我國西北、華北和東北地區(qū)建設的制流治沙大型人工林業(yè)生態(tài)工程,建設總面積406.9萬平方公里。入黃目前,泥沙“三北”工程已進入六期工程的何科河建設階段。水土流失是學控新技“三北”工程治理的重點內容之一。治理水土流失,制流治沙其中一個意義就是入黃減少流入黃河的泥沙量。多年以來,泥沙黃河治理的何科河重要的任務之一,就是學控新技治沙。

水沙關系不協(xié)調是制流治沙黃河復雜難治癥結所在

作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,水少沙多、入黃水沙關系不協(xié)調,泥沙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。


從黃河流域看,有一些重點的區(qū)域,特殊的類型和關鍵的位點,我們需要有一個長期統(tǒng)籌的安排:

在黃河流域仍然有幾個沙漠沙地直接流沙入黃,包括我們共和盆地的黃沙頭,還有塔拉灘。

在寧夏中衛(wèi)的沙坡頭,那個是騰格里沙漠,是在入黃的最前沿的。風大的時候,風沙就直接入黃了。

在內蒙古磴口附近的劉拐沙頭,它是烏蘭布和沙漠的粗沙入黃區(qū)。

在“幾字彎”這個地方還有烏蘭布和庫布齊和毛烏素沙地也是直接入黃的沙頭、沙口和沙源。所以我們必須要大力實施一些工程手段,要斬斷沙頭。在鄂爾多斯高原有一個砒砂巖區(qū)。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粗砂入黃,就是它的沙粒比較大,它會下沉到河道里面,抬高河面。所以我們要加快這個控制工程。

“幾字彎”治沙難題如何破解

有新技術!

橫貫黃河“幾字彎”地區(qū)的水蝕風蝕交錯帶,是我國土壤侵蝕最為嚴重的區(qū)域。作為黃河泥沙來源之一的毛烏素沙地,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,不合理的人為活動是沙地形成和擴大化的主要原因。


在內蒙古的鄂托克旗可以看到茫茫的沙海,這就是毛烏素沙地。眼下,正值雨季,當?shù)卣谧ゾo時間,進行著飛播作業(yè)。

鄂托克旗共有977萬畝的沙化土地,其中有70萬畝這樣的明沙區(qū),今年鄂托克旗將對先期的25萬畝明沙進行綜合治理,這么大面積的治理任務,飛播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。

像這樣的一臺大型的飛播無人機,它可以一次性搭載40到60公斤這樣的種子,并且它的速度能達到每秒14米,解決了在復雜地形下人車無法進入這樣的一個大規(guī)模播種的難題。

在飛播之后,再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的“朋友”——植樹機器人。上面的白色部分是用來裝苗木的,它可以一次性裝載1700株,下面就是覆土機、水箱。它將我們平時在植樹過程當中的松土、落苗、壓土多個環(huán)節(jié)集于一體,它每8秒就可以種植一棵沙柳,一天可以種植1.2萬棵左右。

40多年來,沙區(qū)百姓在防沙治沙方面,所做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,同時也看到了社會發(fā)展和科技進步之下,不斷解鎖治沙的新的路徑。

神奇的沙漠“活皮膚”

這些年,在防沙治沙過程中,出現(xiàn)了一個新詞:“生物結皮”。它的全稱是生物土壤結皮,也被稱為沙漠“活皮膚”。它不僅能夠固定沙丘,防止沙漠化擴散,還能為沙漠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提供新的生命活力。目前,人工生物土壤結皮技術已被“解鎖”,并在寧夏進行了大規(guī)模推廣實驗。

砒砂巖上的生機

在晉陜蒙接壤地區(qū),這里一道道墚就像是梳齒,數(shù)不清的毛溝連著支溝,裸露的巖層紅白交替堆疊。這些巖層干燥如石,遇風成砂,遇水如泥,巖體上幾乎寸草不生,這就是被稱作“地球環(huán)境癌癥”的砒砂巖。

據(jù)了解,砒砂巖區(qū)總面積為1.67萬平方千米,其面積僅占黃河流域的2%,但產(chǎn)生的粗泥沙卻占到黃河下游河道淤積的粗泥沙的四分之一。

這令人頭疼的砒砂巖該如何治理?內蒙古準格爾旗地處黃河“幾字彎”,全旗總面積大約7700平方公里,砒砂巖區(qū)面積就達5800多平方公里。當?shù)厝税l(fā)現(xiàn),將黃土、農(nóng)家肥按不同比例與砒砂巖進行混合,種植蘋果樹,結出來的蘋果甜脆多汁口感好。經(jīng)過多年綜合治理,目前,準格爾全旗已經(jīng)有六成砒砂巖土地得到治理。


內蒙古鄂爾多斯準格爾旗暖水鄉(xiāng)德勝有梁村位于被稱為生態(tài)“頑疾”的砒砂巖嚴重裸露區(qū),村里多年來難以發(fā)展起像樣的產(chǎn)業(yè)。莊稼種不活,土地沒收成,出路在哪兒?部分村民開始嘗試著通過更換品種,來尋找能在這片土地生存下來的作物。

德勝有梁村位于背風向陽的陽坡地,晝夜溫差大,光照時間長,這種氣候條件有利于出產(chǎn)口感甜美的果子,因此當?shù)厝藢⒃嚪N范圍圈定在了果樹上。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,當?shù)厝税l(fā)現(xiàn)蘋果樹能適應當?shù)氐臍夂?,產(chǎn)出高品質的果子,賣個好價錢。

在砒砂巖上種蘋果樹的嘗試改善了當?shù)乩习傩盏纳?,但是,并不是所有砒砂巖上都能種蘋果樹,種果樹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。今年,準格爾旗計劃攻堅最難治理的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(qū),持續(xù)與砒砂巖展開較量。

黃河“幾字彎”地區(qū)治沙 成果幾何?

四十多年來,通過治理,黃河“幾字彎”地區(qū)的治沙工作,目前取得了怎樣的成果?各地發(fā)生了什么樣的變化?


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的劉拐沙頭,是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“握手”的地方。綠洲與漫漫黃沙相依,展現(xiàn)出頑強的生命力。為了保護母親河,2008年,當?shù)貑恿松衬卫砉こ蹋ㄟ^壓沙障、建大型阻沙林帶、人工種植梭梭、沙棘等耐旱沙生植物,有效切斷了烏蘭布和沙漠入侵黃河的通道。如今,從空中俯瞰,流動的沙丘被緊緊鎖住,守護著黃河安瀾。

黃土高原最大的一塊塬面——董志塬,位于甘肅省慶陽市。塬是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高地,它植被稀疏、土壤疏松,黃土厚重,溝壑縱橫,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(qū)之一。近十年,這里啟動“固溝保塬”工程,按照塬面徑流調控、溝頭溝岸加固防護、坡面綜合治理、溝道水沙集蓄的“四道防線”進行布局,形成了立體防治體系,治理成效明顯。

陜西吳堡川口村,是一個坐落在黃河岸邊的小村莊。曾經(jīng),這里植被稀少,裸露的山坡一遇降雨,極易發(fā)生水土流失。幾十年來,村里通過植樹造林、修建淤地壩等措施,開展水土保持工作。如今,村里林地面積已經(jīng)超過4000畝,吸引了不少人來這里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文旅,面貌煥然一新。

觀察丨黃土高原披上綠衣 水土保持任重道遠

經(jīng)過種種手段、久久為功的治理,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一路上升,由之前的34%提高到現(xiàn)在的63%以上。通過治理,“三北”工程區(qū)61%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,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噸左右。當然,黃土高原仍有很多水土問題亟待解決,治理工作依舊任重道遠,需要我們持續(xù)努力。

標簽:

責任編輯:山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