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重慶 > 為什么陰干的衣服那么臭 正文

為什么陰干的衣服那么臭

來源:千龍網(wǎng)   作者:教育   時間:2025-03-15 08:47:30

春季天氣多變,陰干衣服洗完后如果遇上陰雨天就只能放在陰涼處慢慢陰干了。服那陰干的陰干衣服,不僅潮乎乎地穿著難受,服那更無奈的陰干是,總是服那有一股像是發(fā)霉的臭味

那種臭味不可言喻,陰干根本不用湊近聞就迎面襲來,服那像什么東西餿了,陰干又像臭掉的服那爛酸菜,還有點像臭腳丫子味……

為什么陰干的陰干衣服那么臭?怎么做才能除掉這種臭味呢?今天就來詳細說說。

陰干的服那衣服為什么會發(fā)臭?

衣服長期處在潮濕狀態(tài)下,就給真菌、陰干細菌等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快速繁殖的服那基礎。

這時只要有一點“養(yǎng)料”,陰干比如殘留在衣服上的皮脂皮屑,真菌、細菌等微生物就能大量繁殖,從而產(chǎn)生臭味。

很多人可能會疑問:衣服已經(jīng)洗過了,怎么還會有皮脂皮屑,難道是沒洗干凈嗎?

是的,我們每次洗衣服,即便已經(jīng)認真浸泡清洗了,即便洗滌了很長時間,用了清潔能力很好的洗衣液,依然不可能百分百去除衣服上的殘留物,包括皮脂和微生物。

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各種微生物在紡織品表面和縫隙等環(huán)境中粘附、生長和分泌細胞外基質,形成生物膜。定期清洗雖然能保持衛(wèi)生,卻不能去除已經(jīng)形成生物膜的微生物。


兩種不同纖維直徑和層深的紡織品表面,大腸桿菌的附著程度,上:PET-SB,下:PP-MB,圖片來源:參考文獻 [2]

而且看起來再光滑平整的紡織品,放大幾百倍后,都是由一定數(shù)量的纖維按照一定的織造工藝而組成的。越是紋理粗糙且扭曲的纖維,越容易藏污納垢,越容易洗不干凈,越容易有微生物和皮脂殘留。


不同纖維的掃描電子顯微鏡顯微照片,依次為:粗羊毛、細羊毛、絲綢、亞麻、棉花、聚酯纖維,圖片來源:參考文獻 [5]

從不同衣服材質放大的表面結構,我們就能明顯看出,天然纖維更不容易洗干凈,比如羊毛、絲綢、棉花。

另外,一般來說天然纖維的吸濕性比化纖纖維高,在一定濕度下,天然纖維更容易給細菌提供一個合適的潮濕環(huán)境。

即使是天然纖維,在平時干燥、有太陽的日子里,衣服洗完,只要及時晾干,即使稍微殘留一些微生物、皮脂也不會有什么影響。但在潮濕的環(huán)境下,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。

濕潤的環(huán)境 + 殘留的營養(yǎng)物“皮脂” + 適宜的溫度,簡直是各種細菌、真菌等微生物的樂園。它們吃喝不愁,大量繁殖,還產(chǎn)生不可言喻的“臭”氣。

尤其是一種叫“奧斯陸莫拉菌”的細菌,和其他常見的細菌不同,它是一種好氧菌,并且具有較好的耐干燥、耐紫外特性。

如果能時不時見到陽光,像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這類細菌能被殺死,但奧斯陸莫拉菌卻依然能好好活著。等衣服好不容易終于陰干了,織物的濕度降低,大多數(shù)細菌和霉菌已經(jīng)停止生長,但是奧斯陸莫拉菌仍然能夠活躍地蹦跶。

更無奈的是,這種細菌還能代謝出很多令人不悅的物質,比如中級醇、醛、酸等,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不飽和脂肪酸,更是臭味的主要來源。這也是陰干的衣服為什么會有難以名狀的臭味,并且久久難以散去。

兩種方法有效去除衣物臭味

如何能消除這種臭味呢?有 2 種方法可靠且可行。

1.烘干

高溫烘干可以有效地殺滅細菌,也能一定程度上殺滅真菌,同時烘干還可以大幅縮短衣服變干的時間,能有效去除因微生物導致的臭味。

2.洗衣時使用長效抑菌劑

對洗衣服而言,殺菌固然重要,等到衣服洗完之后,抑制細菌在很長時間里難以繁殖更為重要。

常規(guī)的洗滌用品只具有去污漬的能力,往往需要另配殺菌劑進行消毒殺菌,但是并不能做到長期抑菌。

應對衣服陰干的臭味,也可以找到專門的長效抑菌型洗滌劑,這樣即便衣服陰干,也不容易產(chǎn)生臭味。

參考文獻

[1] 庭野悠,竹內浩平,岳霄.衣物“生干臭”原因解析及除味織物護理產(chǎn)品的開發(fā)[J].中國洗滌用品工業(yè),2013,No.144(02):60-64.DOI:10.16054/j.cnki.cci.2013.02.009.

[2] Hemmatian T, Kim J. Quantification Methods for Textile-Adhered Bacteria: Extraction, Colorimetric,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. Polymers (Basel). 2019 Oct 12;11(10):1666. doi: 10.3390/polym11101666. PMID: 31614838; PMCID: PMC6835282.

[3] Van Herreweghen F, Amberg C, Marques R, Callewaert C.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that Lead to Textile Malodour Development. Microorganisms. 2020 Oct 31;8(11):1709. doi: 10.3390/microorganisms8111709. PMID: 33142874; PMCID: PMC7692034.

[4] JDenawaka C, AFowlis I, RDean J. Source, impact and removal of malodour from soiled clothing[J]. sciencedirec, :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hroma.2016.02.037.

[5] Dunn A G R. Review articles A review of clothing microbiology: the history of clothing and the role of microbes in textiles[J]. , 13 January 2021:https://doi.org/10.1098/rsbl.2020.0700.

策劃制作

作者|孫亞飛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助理 清華大學化學博士

審核|宋立丹 中國紡織建設規(guī)劃院 產(chǎn)業(yè)研究部咨詢工程師

策劃|林乙乙

責編|林林 楊雅萍

標簽:

責任編輯:江蘇